歡迎訪問榮成市鑫鑫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官方網站!
服務熱線:0631-7561835 / 7561148 / 7567077
“半唐齋”里情意濃-訪王伯敏先生
發布時間:
2011-11-26 11:48
來源:
“半唐齋”是當代著名美術史論家、畫家,“國家美術最高獎—中國美術獎·終生成就獎”獲得者王伯敏先生的書樓。名曰:“半唐齋”是由于其內藏有漢唐文物,得一鱗半爪,故名之。正是這小小的“半唐齋”成就了這位當代著名的美術史論家。王伯敏先生在這里著書立說,揮毫作畫;在這里會見海內外友人,縱談書畫理論和藝術;在這里吟詩品茗,修身養性。目前年近九旬的伯敏老仍居住生活在“半唐齋”內。
我喜愛中國書畫,并且酷愛書畫收藏。近二十年間我交往聯系最多的是王伯敏先生。我倆書信、電話聯系從未間斷,有關藝術、人生、家庭等話題無所不談,可謂忘年摯友。但令我遺憾的是我與先生雖交往多年,卻從未謀面。我是多么想當面聆聽王先生的教誨啊﹗這也是我多年來割舍不下的一樁夙愿。我懷著一顆仰慕之心,專程由山東省陽谷前往(杭州)“半唐齋”拜訪王伯敏先生,于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二日冒雨走進了我向往已久的地方—“半唐齋”。
在“半唐齋”客廳里,一位中等身材略顯瘦弱,稍駝背,精神矍鑠,雙目炯炯,慈祥和靄的老人熱情地接待了我,使我頓時有一種賓至如歸的感覺。他就是我國當代著名的美術史論家、畫家王伯敏先生,因先生雙耳失聰,于是便把我事先寫有自我介紹及問候的紙遞了過去,先生看過,面帶微笑的連連點頭。并提筆在紙條上寫道:“我年老體衰,回信沒有精力”。當我把自己多年來收集先生的資料、以及我撰寫發表過的有關先生的文章,遞上并讓其審閱,先生 看后提筆在紙條上寫道:“我沒有什么成就,您不要把時間花在這方面,其他的你整理”。可見先生的人品藝德之高名不虛傳。
我酷愛收藏,尤其對國立杭州藝專師生的作品更是喜愛有加。業余時間我自己十幾年來收集整理了有關國立杭州藝專師生的資料、珍藏了部分作品(照片),我還撰寫發表了有關國立杭州藝專師生的文章。當時將這些材料遞上請先生審閱時,先生邊看邊不時的點頭稱:“好”。還不時詢問一些相識與不熟悉的人的情況。其間,先生的夫人,一位慈眉善目的耄耋老人給我端來一盤水果,并熱情地請我品嘗,激動的我起身道謝。
稍過片刻我又在紙條上寫道:“王老,我欲收藏您的一本畫集,用以學習研究,可否”。王先生看后,即起身走到書架旁,取出一本《山水清音—王伯敏山墨山水小品集》,并提筆在其扉頁上題:“淑敏仁弟正。二〇一一、十一、一、王伯敏”。我如獲至寶,愛不釋手。接著我又遞上一紙條, “我能否與您老合影留念?”,先生高興地點頭應允,并招呼其家人幫助拍照。我與先生并排坐在沙發上,其家人從不同的角度連拍了數張照片,留下了我們一生中最美好的記憶。為了不再打擾王先生的工作與休息,我決定告辭,于是我在紙條上寫道:“王老,能與您會面,親身感受先生的風范和教誨是我多年的愿望,今天能與先生在一起,我非常榮幸﹗我要回山東了,祝您老安康長壽﹗”先生看后驚訝地說:“你要回去了?稍等”。只見先生站起身,徑直走進了他的畫室。
我獨自一人站在客廳內,偌大的客廳四周的書架上擺滿了各類書籍和畫作,確實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這些都是先生的藝術結晶。我佇立于書架前,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王伯敏著作”專用書架,其中有《中國書畫史》、《中國繪畫史》、《中國美術通史》等七部巨著,即人們稱頌的“敏者七史”;有先生最近主編發行的《黃賓虹全集》(十卷本);還有其它許多先生的專著書籍,共計約有六十余種。真可謂著作等身﹗何止是“等身”?先生所著書籍已遠遠超過了。書架的另一邊擺放著多幅已裱好的王先生的山水畫,我俯下身來,雙目凝視畫面,觀其畫作筆墨渾厚華滋,格調高遠,意境清新。我有幸再次近距離地拜讀先生的佳作,使我眼界大開,受益匪淺。
正當我沉浸在先生的畫境之中時,先生雙手捧著一幅墨跡未干的畫作走進了客廳,并將其畫遞到我的手上。這是一幀《竹石圖》,先生在其上題曰:“祝一路平安、淑敏弟、王伯敏”。當時我被這一情景驚呆了,我馬上扶先生坐到沙發上,然后,退后一步,畢恭畢敬給先生深鞠一躬,表達我發自內心的感激之情。先生已八十八歲高齡,身體欠佳,平時已不再作畫,不曾想竟饋贈墨寶給我,先生的深情厚意,猶如一股暖流涌上我的心頭,隨著我的眼睛濕潤了。
時間在不知不覺中,已過去了一個多小時。我不能再耽誤先生的寶貴時間了,立即起身告辭。窗外的雨仍在下個不停,先生吩咐家人備傘送行,我緊握先生的雙手,連聲說:“謝謝,祝您老長壽,再見,再見﹗”老人面帶笑容,一直目送我下樓。
樓外風雨交加,寒氣逼人,但這時的我心里卻有一種從沒未有過的溫暖的感覺。這次拜訪,與王先生的零距離接觸,使我親身感受到了先生的大善大愛,虛懷若谷,禮賢下士的高貴品質,他不僅是一位美術史論家、畫家、教授,而且還是當代藝術家的楷模。這次的杭州之行,將使我受益終生。
作者與王伯敏教授合影
王伯敏教授夫人
王伯敏教授贈畫
“半唐齋”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