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榮成市鑫鑫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官方網站!
服務熱線:0631-7561835 / 7561148 / 7567077
徐建融憶恩師王伯敏:他的偉大在于平凡的堅持
發布時間:
2013-12-31 12:00
來源:
2013年12月29日,著名美術史論家、當代文人畫大師王伯敏先生因病去世,享年90歲。作為二十世紀下半葉中國美術史學科研究領域的杰出帶頭人,王伯敏的逝去,讓中國藝術界又失去了一位極負盛譽的美術史理論泰斗。著名美術史論家、美術教育家、書畫鑒定家、書畫家徐建融,是1981年王老的首屆碩士研究生之一。 知遇之恩意難忘 在接受雅昌藝術網專訪中,徐建融提及恩師,依舊感謝恩師當年的知遇之恩:“王先生對我有知遇之恩。我原來是在中學里做物理老師,從小也喜歡傳統美術。1981年的時候,我得到消息王先生在招收第一屆碩士研究生,我去報名參加,當年報名參加考試的有7-8個人,我當時是不大有信心的,雖然當時考試交流下來得分多少自己也不知道,其它考生都是很早就和王先生有聯系的,好幾個人就在杭州,和王先生走得很近。考試回到上海一個星期以后,王先生專門聯系我說要來上海見我,王先生是很平和的一個人,各種感覺也不外露,既然他專程來要上海見我,我感覺自己很有希望。” “當時交通也不方便,都是用信件聯系的。1981年的秋天,王先生和浙江美院教務處李嵩先生,這一天下午,先生和李嵩先生兩人來到上海,乘了81路公交車來到東溝中學,到我的物理實驗室中,一看全是書畫,問了我不少問題,其中一個問題是隨手拿起桌上一幅剛完成而尚未題款的畫,要求我當場寫一篇題跋,我拿起毛筆便在畫面的適當處,寫下一段有關畫論的短文,在恰好的位置結束,先生不動聲色。但他后來多次對人講到,感到非常驚訝。這還沒完,先生又進一步提出要到我家中看看,我表示我家在鄉下不太方便,先生說沒事,我只能帶了他們再乘公交車到了高橋鎮,徒步45分鐘到家,陋室之中,除了圖書,只有一架手提收錄機,先生要我放出的是我學習外語的聲音。又一個月后,收到錄取通知書,就這樣成了先生正式的學生。正是先生這種認真地教學之風,使我一個物理系畢業的學生,走上了繪畫史學的專業道路。我很感動,王先生身邊有那么多的考生,后來錄取了我。為了我不辭辛勞專程到上海來,這種行為今天很少見了。”提起當年王老不辭辛苦專程從杭州親赴上海嚴格挑選學生,徐建融回憶起來依舊是滿滿的感激。 “我考試前也看過他不少著作,但人沒有見過。老先生這么認真、踏實、負責任,我很感動。后來進了學校,兩年半的學習,老先生的精神令我更感動。比如說他的卡片,好幾個柜子都是分門別類做好歸類的,卡片有幾萬張,都是他一生積累的。當然這些卡片在今天電腦、網絡搜索很方便的時代下,但這種非常認真、踏實的精神在今天還是需要的。包括我們當時研究生每年要出去考察,兩年半的研究生就要出去兩次考察,在考察的時候,王先生在火車上、賓館里、休息的時候從來沒有空閑的。都是拿了本子、筆想到什么就記下來。每到一個地方,都是很認真的收集資料,這種精神我也很感動。” “老先生不僅是老師,而且更像一位父親、長者一樣對待學生。當時他只招了兩個研究生,包括每年開學報到的時候,他總要抽出時間,請我們到他家里吃飯。在1982年初,那還是吃不飽的年代,這方面我們也很感動。到了放假了,我要回上海了。他總歸也要請我們吃頓飯,一年要吃四次飯。平時研究生上課比較少,都是到老師家里去。老師非常認真負責,這在今天也很少見了”徐建融說。 平凡而偉大的“三史罕人” 徐建融說,王先生在美術史研究領域是眾所公認的一個里程碑:“沙孟海先生形容他是‘三史罕人’,他完成了《中國版畫史》、《中國繪畫史》、 和《中國美術通史》。” “但他在美術史論領域的功績遠遠不止這三史,在之后他還主持編寫了《中國少數民族美術史》、這是前所未有的。80歲以后,年紀大了,病癥也有了,但是他還是繼續勤奮的耕耘,以一個人的力量還出了一部《中國剪紙史》,這也是前所未有的。” “我每次去看他,他老是不停的工作。就像每天要吃飯一樣,這個事情他一定要干的。最深的影響就是他的踏實。踏實與學問,他言傳身教并且沒有架子。我們勸他年紀大了,花費精力的事情不要做了,你可以多畫畫,對身心健康也更有利。但對他來說,做學術研究,比對畫畫還有興趣。比如要寫成上百萬字的文字資料,整理前期資料本來就是一個很麻煩的事情。但他樂此不疲,而且不感到辛苦,他這個人生就是為學術”徐建融回憶說。 “王先生的學術非常踏實,不是憑空想像的,資料非常詳實、文風非常平實,平凡,但做成了偉大的事情。從平凡的小事做起,他的偉大在于平凡的堅持,這都是對我們很深的感觸”徐建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