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榮成市鑫鑫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官方網站!
服務熱線:0631-7561835 / 7561148 / 7567077
周韶華的藝術胸襟
發布時間:
2010-05-16 15:53
來源:
中國畫是很見胸襟和氣質的文化活動。千百年來,中國文人畫來畫去畫的是人格、秉賦和知識見解,一部美術史就是藝術家的人格活動史。南宋以后,筆墨的人格含義被研究者放到了突出地位。一支柔毫,展盡玄思,把抒發胸臆的功能發揮得淋漓盡致。可惜,文人畫的形式格局被弄得越來越小,日益被固定化、程式化。傳統格局和現代情結發生尖銳矛盾,不少畫家離生活越來越遠,表達真情實感的作品越來越少。在這種背景下,我們讀讀周韶華的畫,有種振聾發聵、一新耳目的感覺。他那嶄新的創作觀念充滿激情的創作狀態和一往無前、不計得失成敗的探索精神,在當前顯得十分可貴。
周韶華先生的藝術觀十分明確,他在傳統和現代的結合點上定位,找到了民族語匯的當代形態,已經自如地駕馭著它去表達思想。他是個充滿激情又而十分理性的畫家。他的《抱一集》等理論著述全面地闡述了他的創作觀。對傳統美學他有獨到見解,對“抱一以為天下式”的理解,對天人合一的理解不是退守無為而是積極進取,由“無為”而“無不為”,一切方法皆可為用,惟適之者從。中國傳統文人畫中的那種抱殘守缺的清高和自我陶醉的冷漠在周韶華的作品中是見不到的,雖然他有著很深的傳統功底。這是他認識論的高人之處。他具有很強的現代意識,他提出了“全方位觀照論”,指出“天地人融貫一體,過去、現在、未來相聯,把對整體的宏觀把握滲透到形象底蘊的精微表現上,把縱向和橫向的觀察與想像連結起來,達到主客觀的統一。”這種對歷史和當代,對本土和域外的宏觀認識把捉絕不是一般畫家可以做到的。
韶華先生心境博大,視野開闊,作品不見絲毫的矯飾、一反自元以下文化人常有的那種蕭散簡遠、冷淡出世的情調,以吞吐大荒、痛快淋漓的心境去擁抱自然,寄情大山、大川、大漠、大道,作大塊文章,一任情感奔涌、心靈飛翔。他自由地運用光、色和形式構成因素,把筆墨語匯大大拓寬,尋找著一種新的東方語言和中國氣派。韶華先生作品中表現出的強烈的生命意識和個性張力也拓寬了中國畫的審美視野,一種新鮮的感覺感染著讀者,使你能感覺到畫家的心跳,感覺到躍動著的情緒,山川草木都在講話,說是宣泄也可以,但更準確地說,是一片天籟。
就形式語言的排列組合而言,文人畫差不多到了極致,線的功能被中國畫家發揮得輝煌絢麗,但是,文人畫遠不是中國文化精神的全部,從這個角度看中國畫,決不是“窮途末路”,作為一種文化精神,會不斷有新的生態出現。早在宋代,中國哲人已不重形式,儒、佛、道已經互補,注重心和宇宙的關聯,強調物體內蘊含的力量,于是形成了中國藝術的“暢神”說。千載而下,有思想的畫家都不會被形式束縛,畫家的最高追求都是那種線和形后面的內在精神。
韶華先生選擇了一個最佳方位“觀照”當代生活,也可以說他找到了一個切入點,在這個點上他既融會中國傳統藝術中重意象求神似的美學精神,又吸收了西方藝術釋放個性、表現自我張力的創作觀念。韶華沒有心理障礙,真正地做到了“天人合一,是一種長期修煉的結果。
我期待他的新作品問世,也盼望他在藝術語言的開掘上更見豐富,展示出更新的輝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