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專訪--王伯敏談黃賓虹
發布時間:
2010-06-07 08:46
來源:
問: 賓老的藝術觀對當下中國山水畫創作有何指導意義?
答:黃賓虹的藝術觀,他認為中國畫必須要有民族性、傳統性、時代性,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都應該有自己的民族藝術,人民需要尊重,并盡力保存自己民族文化藝術的特點。傳統性的重要的一點,就是在藝術繼承與創造中,決不能從“零”開始,歷時不斷的發展,時代不斷的更新,所以藝術創造要有時代性,才能符合歷史發展的實際要求。黃賓虹的這一藝術觀,對當下中國山水畫的創作,仍然有著現實的指導意義。問:如何解讀賓老的繪畫藝術?答:黃賓虹的繪畫,尤其是他的山水畫,取得了好的成就,他熱愛祖國,認為“中華大地,無山不美,無水不秀”,他畫的山水畫,具有“黑密厚重”的特點,這一特點,有民族性,有傳統性,更體現了他在繪畫藝術上的非凡成就,他善于運用積墨、宿墨、漬水和鋪水法,在上水畫上出現的亮墨,至今還稱得上“獨步一時。”黃賓虹是一位早學、晚熟的大畫家,他的山水畫,局部是抽象的,整體的“遺貌取神”,達到了“不似之似似之”的藝術效果。
問:黃賓虹提出藝術上要“內美”,正如他詩中說“江山本如畫,內美靜中參,人巧奪天工,剪裁青出藍”。是不是說作品應貼近生活,追求本源之美,拙樸之美,而不是被異化與修飾之美?
答: 黃賓虹對造型藝術,強調“內美”,即要求達到藝術求真之美,也即追求“本源之美”。黃賓虹認為“人巧勝于天工”,也就是“天工不及人巧”。他認為山水風景的美,不如畫家的山水畫來得美。他解釋“江山如畫”,指的正是“江山不及畫”,亦“自然美,不及藝術美”。他又認為,自然是美的,藝術家能夠“妙造自然”。
又說“畫無斧鑿痕”,即拙樸而沒有矯揉造作修飾之嫌。他認為,這在美學上,對造型藝術作出較高的合理的評價要求。他還認為,這是繪畫之道。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