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榮成市鑫鑫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官方網站!
服務熱線:0631-7561835 / 7561148 / 7567077
2009美術報年度人物侯選人名單
發布時間:
2010-06-07 08:46
來源:
馬未都
馬未都多年來致力于中國古代藝術品的收藏與研究。從2008年1月至2009年2月近一年多的時間里,馬未都作客央視《百家講壇》,分類講授收藏知識,從當今百姓喜愛的傳統文化入手,談古論今,掀起了一輪“收藏熱”。在此期間,由中華書局根據講壇內容出版了《馬未都說收藏》系列叢書,對傳播收藏文化,普及大眾的收藏知識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成為很多人走進收藏的入門書。2009年,馬未都又發表叢書《馬未都說》,用自己半生的經歷和觀察力,提出了一些關于藝術的普及與創新觀念(詳見《美術報》2009年5月30日31版)。
方增先
作為20世紀后半葉現實主義中國人物畫創作的代表人物之一、“新浙派人物畫”的奠基人和推動者,方增先在藝術上晚年“變法”,其作品愈發關注對人物內在精神性的把握與提煉,集中體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畫家為適應時代需要,不斷求變革、圖創新、不懈探索的藝術實踐歷程。“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方增先,2009年,在闊別杭州26年之后,78歲的他首次回故地辦展。耄耋之年的方增先,將特意創作的兩件宏幅巨制:長約18米、寬近2米的《祭天(二)》和長約10米、寬近2.5米的《曬佛節》,帶到了杭州,展現了老藝術家一顆不老之心(詳見《美術報》2009年10月31日46、47版)。近日,方增先還透過本屆全國美展中國畫存在的“描”、“摳”嚴重的創作現狀,剖析中國畫存在的深層問題,呼吁中國畫家對事業要有敬畏心。拳拳之心,溢于言表。
王伯敏
在新時期,有許多在中華民族璀璨文化中占有相當重要位置的民間藝術,卻在離我們遠去。剪紙藝術便如民間藝術中的很多門類一樣,多依靠代代手手相傳繼承下去,而對剪紙藝術的研究,更多的時候需要研究者跋山涉水,去探尋散落在角落里的民間藝術珍品。2009年,著名美學史論家王伯敏不顧年邁,在已編撰出版《中國民間剪紙史》的基礎上,配合史料,結合自身收藏交流而來的剪紙作品,匯集為一場用實物作實例來陳列、較為全面地介紹中國剪紙藝術的展覽,這個在浙江省圖書館舉辦的規模不大的展覽對非物質文化的學術研究提供了一份寶貴的資料。
民間藝術具有其他藝術所不能替代的價值與作用,王伯敏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我們重視保護傳統民間文化作出了示范(詳見《美術報》2009年2月21日第4版)。
許江
作為國內一所著名美術學府的院長,許江以他“多元互動、和而不同”的教育思想引領著中國美術學院向“大底盤、高層次”的美術教育模式轉型,2008年中國美術學院80周年校慶,他讓來自海內外的校友與嘉賓見證了這所老牌名校的跨越式發展,目睹了當代中國美術教育改革的鮮活實踐。作為藝術家,2009年4月,許江在上海美術館舉辦了名為“被拯救的葵園”的個人新作展,這批新作讓觀眾近距離欣賞到他詩性畫筆下的藝術流淌和最新探索。身為浙江省美協主席,許江還親力親為,組織帶領浙江一批美術創作骨干,參與到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第十一屆全國美展等一系列重要賽事活動中。三年前,他更是在全國范圍內率先發起省級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2009年,三年打磨出來的展覽作為新落成的浙江美術館開館展之一,吸引了來自社會各界關注的目光。許江,懷揣使命感,以執著、熱忱,對藝術家、教育家與組織者多重身份的結合做出了完美詮釋(詳見2009年4月11日第1版)。
張海
2009年,張海在杭州、上海、南京三地舉辦題為“創造力的實現”書法巡展,時間從4月30日至6月4日,長達月余(詳見《美術報》2009年5月2日1、2、3版),盛況空前。本次巡展使書法藝術成為公眾的熱門話題,從而極大地提高了書法藝術的地位和公眾認知度,促進了南北書風的交融,對于推動當代書法藝術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隨后在北京舉辦的張海書法研討會上,來自全國書法界的專家學者對這次巡展以及張海在書法藝術上的探索和成就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很高的評價。此外,10月,張海還向全國第八屆書學研討會捐助20萬元。
張國琳、王仁華、桑建國、吳同彥、羅耀東、謝宗君
國畫《生死印》再現了1978年安徽小崗村農民敢為天下先,率先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歷史創舉,集中反映了新時代農民敢為天下先的創新精神,安徽畫家用藝術重筆描繪這一歷史創舉。該幅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作品,現實主義手法藝術再現了農屋油燈下18位農村漢子在土地承包誓約上按下鮮紅手印的場景,構圖嚴謹,色調深穩,人物描寫生動,具有史詩般的藝術震撼力。作品長5.8米,高3.8米,由6位安徽畫家合作完成(詳見《美術報》2009年6月13日1版)。
李延聲
在2009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畫家李延聲遞交了一份提案:設立國家藝術創作基金(詳見《美術報》2009年3月7日2版)。在提案中,李延聲寫道:在總結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建議國家財政設立藝術創作基金,為經典作品的產生創造良好條件。他認為設立國家藝術創作基金,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民族藝術創作工程。
李節平
2009年9月在湖北武漢開幕的第十一屆全國美展油畫展上,一對“小夫妻”成為了眾人關注的焦點。廣東藝術家李節平創作的《小夫妻》,描繪了年輕夫妻二人工作剎那間略帶陌生而又失措的表情,畫面的背景是一堵沒有砌完的墻,整體效果平淡、真實,卻留給人很多回味,它的指向已經不僅僅是一個群體,更反映了當下快速發展的城市化進程中人群遷移這一社會現象。詹建俊評價該畫的精神內涵代表了年輕人踏實勞動的形象(詳見《美術報》2009年10月24日7版)。
吳冠中
在中國美術界,吳冠中不僅是一個多產的藝術家,同樣也是一個舉足輕重的評論家。2009年1月16日至2月20日,“我負丹青——吳冠中捐贈作品展”在北京中國美術館展出。這位美術界傳奇人物、藝術市場執牛耳者,兩次大規模向國家捐獻自己作品,讓人敬佩。對于自己那些在拍賣市場上頻頻被拍出高價的作品,吳冠中說:“作品不是遺產,是給國家、給人民看的(詳見《美術報》2009年1月31日3版、2月28日1版、3月28日5版)。”
吳長江
在中國美術家協會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吳長江作了題為《熔鑄中國氣派 塑造國家形象》的工作報告(詳見《美術報》2008年12月20日1、2版)。報告中,吳長江特別提出實施的“中國青年美術家海外研修工程”,于2009年9月正式啟動。該工程致力于培養和造就一批視野開闊、修養全面并具潛力的青年美術人才,為推動中國青年藝術家群體與國際交流搭建了一個重要平臺。
吳為山
全國城市雕塑建設指導委員會藝委會主任、中國雕塑院院長吳為山,今年又多了一個頭銜: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所長。2009年,吳為山為全國重大歷史題材創作提交了《聶耳》這件被稱作有音樂流動之美的作品,在展覽期間備受好評。同時,還主持操辦了徐悲鴻獎·2009宜興——中國城市雕塑大賽,這個大賽被譽為“代表了目前中國雕塑界的最高水準”。
余工
余工,本名余靜贛。他是年產值有數十億元的一家企業的創建人;是曾使2000多名寒門子弟學會裝飾技藝的豐良國際藝術學院創建人,是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曾經報道的“江西省十大創業先鋒”和“感動九江十大人物”。
在設計界,余工被許多年輕人追捧為精神偶像。他站在思考的前端,從2006年夏天發起全國第一次建筑草圖高峰論壇,繼而創立廬山藝術特訓營,再到起動“全國百所高校巡回講學”,他一直希望用實際行動來喚醒設計界對手繪草圖藝術的重視。2009年他推動的手繪巡回講學歷時80天,他提出的“瘋狂刻苦兩千小時,瘋狂手繪兩千幅畫,瘋狂設計兩千個方案,荒島、遠足。”在大學生群體中掀起了新一輪的手繪熱潮,為那些想學手繪、想激發設計靈感的學子點亮前程!(詳見《美術報》2009年8月22日2版)。
楊曉陽
以“大美術、大美院、大寫意”的理念為人們所熟知的西安美術學院原院長楊曉陽,在2009年4月調任中國國家畫院院長后認為:畫院之“大”,是區別于美院的“大”。楊曉陽大膽提出國辦畫院的五大職能:創作、研究、教學、收藏、普及。在對畫院職能充分論證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國家畫院的實際,楊曉陽提出了未來中國國家畫院的“五個一”工程:即聘一批畫家;建一批畫室;建設一個中國美術發展工程;建設一個中國美術海外推廣工程;留下一批精品。為更好地將國家畫院的這五項任務真正落到實處,國家畫院還將成立7個二級研究院。
楊參軍
從1989年畫《歷史的殘頁——戊戌六君祭》開始,楊參軍積20年之功,數易其稿,三畫以“戊戌六君”為題的作品,(1989年這件作品獲第七屆全國美術作品展銅獎)。2009年,楊參軍以更完美的、更具表現力的形式語言創作的《戊戌六君祭之二》、《戊戌六君祭之三》,分別入選全國歷史重大題材主題創作、第十一國美術作品展(獲獎提名)。20年的歲月滄桑,沒有改變楊參軍對歷史題材創作的熱情,也沒有改變他對歷史人物的敬仰,并因此記錄下了一個藝術家以史為鑒,不斷超越自己、不斷回歸藝術本體的心路歷程。
趙培智
縱觀第十一屆全國美展油畫展,從題材上看,有許多反映新中國成立60周年和當代重大事件的作品,一件件令人過目不忘。特別是《來自高原的祈福——“519”國家記憶》,創作者趙培智以敏銳的觀察力,細膩地表現了2008年5月19日舉國上下為汶川大地震死難者祈福中的一個片段,以小見大,意味雋永(詳見《美術報》2009年10月10日2、3版)。
駱芃芃
2009年9月30日,在阿聯酋首都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會議上,中國篆刻院、西泠印社聯合提請申報的篆刻成功入選,駱芃芃作為該項目申報負責人,主持并組織項目組工作人員對申報工作展開了夜以繼日的細致工作,并多次召開研討會等眾多工作,從而最終確保了申遺工作的順利舉行。10月,她還應邀赴丹麥首都“中歐文化論壇”專門作中國篆刻講座(詳見《美術報》2009年10月17日47版)。
曹春生、周秀清、李惠東
當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的百余件美術作品首次在中國美術館與觀眾見面時,位于美術館正門中廳的一個巨大雕塑,令眾多參觀者駐足凝視。這件由曹春生、周秀清、李惠東共同創作的《鼓舞》,以靈動的舞姿、喜悅的深情,真切地傳遞出56個民族兒女迎接新中國華誕的喜悅。作品采用圓雕的藝術手法,塑造了各族人士齊力擊鼓的場景,蘊含了一種團結向上的歡快氣氛,喻示著當今和諧發展的盛世中國,令觀者為之振奮(詳見《美術報》2009年9月26日2版)。
曾梵志
2009年度全球當代藝術家作品拍賣價格500強名單,曾梵志以拍賣銷售總額1107萬歐元位列世界第六、中國第一(詳見《美術報》2009年7月11日30版)。2009年,曾梵志分別在美國和我國的蘇州博物館、美術文獻藝術中心(武漢)舉辦個展,向人們展示他銳意進取的繪畫面貌。繪畫以外,曾梵志在母校湖北美術學院設立的“曇華林之路獎學金”,用于獎勵對藝術事業有執著追求并富有創造精神的學子,正在一年一度地進行中。
靳尚誼
“捐贈是藝術品最好的歸宿。”在中國美術館舉行的捐贈展上,靳尚誼如是對記者說(詳見《美術報》2009年5月23日1版)。靳尚誼是我國當代著名的油畫藝術家、美術教育家。幾十年來,他在孜孜不倦進行藝術創作的同時,也一直致力于推動建構油畫的中國學派,對國家公共文化事業,特別是美術館的建設十分關注。他也愿意從自己做起,把最好的作品有目的地捐給國家美術館和一些地方美術館。靳尚誼的捐贈行為,在藝術被過分市場化的大環境下,起到了一個良好的示范作用,彌足珍貴。
潘公凱
2008年10月,中央美術學院迎來建校90周年校慶期間,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潘公凱提出:中央美術學院的辦學特色主要體現為基于歷史使命感之上的、對于中國美術發展的深切思考,以及由此引發的對于中國美術教育的宏觀觀照(詳見《美術報》2008年11月8日3版)。2009年8月20日,備受矚目的上海世博會中國國家館展示方案揭開“神秘面紗”,由潘公凱擔任方案總設計師的中央美院設計團隊在競標中勝出,而在美國商業周刊2009年評出的世界30所最好設計學院中,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作為中國大陸唯一的一所設計院校位列其中。
(按姓氏筆畫排序)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