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榮成市鑫鑫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官方網站!
服務熱線:0631-7561835 / 7561148 / 7567077
半唐佘事水長流---略述王伯敏教授的繪畫創造
發布時間:
2010-06-07 08:46
來源:
王伯敏 佳節齋中寫平安
半唐老人王伯敏教授是當代美術史學大家,他治史之余寄情于詩書畫,“半唐齋里人長樂,壁上云山枕上詩”,數十年來樂此不疲。王老雖以書畫為治史“余事”,但他的畫筆墨功力之深、境界之高,恐令許多專業的當代“名家”汗顏。他既不出版畫集又不張羅畫展,對于藝壇的喧嘩始終保持史學家的超然態度,這就難免他的畫名為學名所掩。
王老專擅山水、竹石,因為這兩種題材最能抒發他的磊落情懷。他畫山,喜歡在山頂上畫讀畫樓,以覽江山之勝,在山腳下畫讀書樓,以究古今之變;畫水,則必添數舟于清溪,上可溯桃源以至山橋觀瀑,下能通三江而達九州。畫竹,必謂居不可無此君,因其節節虛心,出土便瀟灑;畫石,則專畫蒼苔拙璞,以其厚重內美,能與墨君共歲寒。王老的山水竹石,得之大野而發于內心,有濃厚的意趣和郁勃的生命力。品讀他的畫,可得三美:一是筆墨之美;二是樸拙之美;三是學養之美。此三美渾然一體,使他的畫猶如一杯苦茶、一壇陳釀,令人回味無窮。
王老畫中的筆墨之美,亦即技法美,主要來自對黃賓虹藝術的長期研究。王老作為賓翁的及門弟子,對他的畫學思想以及晚年處于巔峰期的筆墨技法進行了深入研究。他作畫,也即以賓翁晚年筆墨為基礎,對筆、紙、硯等概不講究,惟獨講究墨,所用多為自己久制而成的松煙宿墨。他畫山水的步驟,往往先勾勒,然后用干筆皴擦,再以潑墨、破墨、積墨、漬墨、宿墨等法層層積染,并點染上石青、石綠、朱砂、赭石、藤黃等色。大局畫就,待到九分干時,再鋪水以接氣、出韻,統一畫面。王老鋪水時用量大,三五尺畫能鋪上一杯水,難怪有人將他與擅畫焦墨山水的張仃先生,比作《水滸傳》中的“圣水將”和“神火將”。鋪完水后,將干未干時,又用枯筆在峰頂危巖處勾補幾筆,或蘸渴墨在山脊絕崖上擦一擦。最后,用禿筆將漆黑的宿墨點篤在畫面最要緊處,再加補幾點濃彩以提精神。如此勾、擦、染、鋪、點反復多遍,筆跡、墨痕、水韻、色澤既分明又渾融,直至畫面出現渾樸蒼潤、墨色輝映的景象。王老有論畫詩云:“麝墨濃如漆,狼毫力似針。無妨憐白水,渴筆長精神。”又有畫跋云:“山水之作,以渴筆使其蒼;以談彩使其麗;以漬墨使其秀;以凝水使其清;以鋪水使其潤,五者之成,要不斷實踐。”這些皆道出了他的作畫心得和藝術特色。
王老立足于賓翁,但不止于賓翁,有強烈的藝術個性。他吸收賓翁的山水畫章法,善于在畫中留“活眼”,但他畫面的疏密與黑白對比,比之賓翁所作更強烈,有許多空隙甚至不著一墨、不點一水,形成了大密大疏、大黑大白的深邃而空靈的意境。他創造性地提出了山水畫透視“七觀法”(即:步步看、面面觀、專一看、推遠看、拉近看、取移視、合六遠),為中國畫構圖提供了不同的視角;他系統地提出了用水“九法”(即:水帶墨、水破墨、墨破水、色破水、水破色、漬水、鋪水、潑水、凝水),有史以來第一次將“水法”提高到與“筆法”、“墨法”相并列的地位,從而極大地豐富了中國畫的技法理論;他自創沒骨山水,以水墨渾融的方式妙寫江山之秀,得到“沒骨畫山山有骨,無心點染墨氤氳”的審美奇效;他擅用“亮墨”,惜之如明珠,并將此極墨的作用發揮到了淋漓盡致。王老在用色方面也獨具特色,既繼承了賓翁的點彩法,又借鑒了傳統青綠山水和近人潑彩法,以色彩來加強畫面的氤氳之氣和現代感。上世紀90年代后期,他還純以花青調墨,畫過一批別具一格的山水畫。
王老精研畫法,卻又尚無法,認為畫到無法才是至法,這與古今大畫者相契。在他看來,法不可無,無法則無趣,但“畫法原無限,至關天地情。”法如不倚于情、進乎道,則不足為法。因此,他又提出作畫要“五到”,即筆到、墨到、水到、意到、神到。王老古稀年后所作,有不少已臻于水墨神化的境地。
王老畫中的樸拙之美,源于他的個性、師承和學養。他為人敦厚、內斂,每以常用印“王伯敏鈍學”自謙,以不負光陰、以勤補拙來自勉勉人。他遵循賓翁畫尚內美的教誨,審美觀里包含了史學家的超然目光和藝術家的赤子之心。他認為,作畫要有磊落昂藏之氣,要有純任自然的自由懷抱,而這些皆體現在他的畫法和創作過程中,并使他的畫意趣高華、生動感人。王老有詩云:“吾道心存拙,不以小巧榮。一錢老松墨,寫出萬山情。”“莫計毫端拙,但憐畫有情。丈人求畫趣,畫趣出天真。”“畫圖開合藏露巧,密密疏疏意率真。率真畫里七分拙,拙到稚時愈有神。”這些莫不清晰地道出了他的審美觀和藝術取向。
王老做學問和作畫,都非常重視積累,是一個道地的苦學派。他認為,只有積數十年的筆墨功夫和沉思領悟,才可能進入書畫藝術堂奧。這好比山樵伐木,他寧用鈍斧而不擇快刀,因為斧雖鈍但力重,能擔大任、伐大木;刀雖快卻輕薄,只能斷枝蔓、得皮毛。王老作畫重筆墨,更重理想和感情,對于畫中的屋宇、舟船、人物等,從不刻意為之,不計較透視。他曾以山水四條屏的方式來描寫梅蘭竹菊,將四君子放歸到大自然中,與幽壑、松巖、飛瀑、書舍等相為鄰。畫中的秋菊在比例上高可及屋,似不合理,但正是這樣不似而似,才極富生趣,表達出真摯的人文情懷。王老的山水畫中還經常出現山街、水街等人與自然和睦相融的景象,這也反映出他樸實、豁達和理想的藝術個性。詞宗夏承燾先生曾評王老之詩:“穩健生趣,質而不俚,如其山水之作。”反之也可見,王老之畫,畫如其詩、畫如其人。
王老畫中的學養之美,展卷可得、撲面而來。這種學養之美既包涵在他的審美情趣和筆墨技法中,又直接體現在他的大量畫跋里。一般認為,文人之畫逸筆草草,繪畫性不強,但王老的山水竹石,從筆墨到構圖,都經歷了從“有法”到“無法”的蛻化過程,其中的認知與突破,均得益于學養的催化。蘇東坡有詩云:“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說明學養能提升藝術境界,這也是文人畫的可貴之處。王老以畫識史、以史鑒畫,深厚的學問就像一盞明燈,不斷使他邁向更高的藝術境界。也正因為如此,國內外評者紛紛贊許其畫為“學者妙造”。
唐云先生說,畫跋題得好,猶如畫龍點睛。王老的畫大多有題跋,這些題跋短則數十字、長則數百字,往往信筆寫來皆成妙趣,為他的畫增色不少。例如,他在丙戌年巨作《一畫之圖》上題曰:“心淡若無,愚去智生,丘壑內營,以一畫成之耳。”寥寥十數字,味同“苦禪”,生動道出了老人對人生與藝術的深刻領悟。又如,他在《江邊樂》上題句云:“你釣魚,我估酒,你吟哦,我煮茶,兩人薄暮江邊樂,月上三更未歸家。”三言兩語輕松拈來,逗人生趣。再如,他在《君子與璞相鄰》一畫中長題曰:“君為墨君,世人稱其為君子,其一,虛心;其二,出土后瀟灑;其三,能識松梅蘭菊為親友;其四,能與璞相鄰。而若璞在世上之所以貴,其一,美在其內;其二,堅貞無比;其三,長年而不暴;其四,不媚人;其五,不爭春;其六,與梅蘭竹菊為友。是故璞與竹相鄰,具十美,令人不得不畫,不得不歌詩。”此題跋既寫出了畫中意,又寫出了畫外情,體現出老人的志趣和情操。
在畫上題詩,詩畫相映,更為王老所擅。他的題畫詩或述畫理、或論畫史、或寄情懷、或明心志,內容十分豐富。例如,他自題山水畫作:“淡宕云林意,寫來薄暮時。華滋宜鋪水,留白一章詩。”有意境,有畫理,可謂得之天然、成于巧思。又如,他題《湖山圖》:“讀書卷了畫云山,落墨燈前不令閑。淡淡濃濃多是趣,小舟添在水灣灣。”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畫交融在一起,令人回味無窮。再如,他題《登高覽勝》圖,一句“登上昆侖舒極目,方知至美在中華”,讓人讀罷胸襟大開,頓生愛國之情。
王老的題跋得到同行推崇,已故沙孟海、賴少其諸先生,也請他殺青。上世紀80年代初,陸儼少先生在湖州雙林作《吳興清遠圖》,請王老題詩。陸老設色未完,王老的詩已吟成:“吳興清遠趙公作,今日雙林陸老圖。畫到神飛飄沒處,云山肯計筆有無。”
王老早年學西畫出身,畢業于上海美專西畫系,后又進入北平藝專徐悲鴻的研究生班,他是從繪畫實踐踏入到史論研究的。他的美術史研究實踐性很強,也要求從學者要有創作經驗,以免隔靴抓癢。他的整個學術和藝術創作活動,若放在中國現當代學術思想史的背景來看,有更清晰的脈絡和獨特的意義。20世紀初以來,中國畫面臨前所未有的巨大沖擊,如何整理、保護和弘揚這門國粹藝術,引來了知識界的深切關注。許多有責任感和國學根底的書畫家紛紛投入其中,形成了一股中國畫學史研究熱,并產生了一批學藝雙攜的名家大師,如以畫著稱而兼治畫史的陳師曾、黃賓虹、潘天壽、傅抱石等,或以畫史著稱而兼畫家的鄭午昌、俞劍華等。王老即屬于后者,他既是20世紀中國美術史研究的“殿軍”和集大成者,又是卓有成就的書畫家。
曾經讀過馮其庸先生的一篇文章,稱贊一代鴻儒饒宗頤先生的書畫,是代不出三兩人的當代真文人畫。今觀王老的學問、人品與書畫成就,當在馮老所言之三兩人中。環顧當今學界、藝壇,國學與書畫有大成者可各得若干,但學問廣博而又精善書畫者,除了饒、王等少數幾人外,又還有孰?去年底王老三訪新加坡,在與筆者談及饒老時,盛贊饒老學問廣博,值得自己學習。回憶2002年,我曾攜他親筆信赴港,請饒老為拙著《香港美術史》題簽,饒老對我這個“伯敏兄”介紹來的學生格外關照,除了題寫書名,還另贈一條幅字。兩老間文人相惜的君子風范竟惠及于我,豈不令人感慨!
王老愛登山、詠山、畫山,足跡遍及五岳三山。去年底,他還策杖登上馬六甲的圣保羅山,眺海詠懷太保公鄭和的功德。他晚年結廬于富春大奇山麓,盤桓在黃之久圖畫里,過著“晨聞雞鳴勤著述,夜聽蟲歌思滄浪”的“晚晴”生活。茲擬七絕一首作為結語,遙祝王老身健如松、學藝長青:
研毫每對竹窗幽
著史南山春復秋
松墨凝神思渺渺
半唐余事水長流
作者簡介:朱琦,1964出生于中國浙江臺州。中國美術學院美術學專業博士。 中國駐新加坡大使館文化參贊。近年出版的主要著作有:《詩情凝固:雕塑》、《佛教美術漫談》、《香港美術史》、《朱銘》,合作詩著有《喧囂時代:20世紀全球史》等。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