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榮成市鑫鑫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官方網站!
服務熱線:0631-7561835 / 7561148 / 7567077
以學術的名義,相聚“美術傳媒”首拍
發布時間:
2012-12-06 12:00
來源:
這是一次與眾不同的會議。晚上9點,時任美術報社社長、浙江美術傳媒拍賣公司董事長突然召集了一次緊急會議,幾位已經回到家的同事又急忙趕回報社。
這次會議與眾不同的除了時間,還有內容,竟是一場爭論!爭論的焦點是,當下藝術品拍賣市場混亂,浙江日報作為黨的喉舌,涉水藝術品拍賣,美術傳媒將如何進軍藝術品拍賣市場?
爭論持續了3個多小時,最終的結果是,用傳媒的力量推動當代藝術品市場的健康發展!
拍賣不只是對美術傳媒是一次挑戰,拍賣之于不愛熱鬧的中國書協副主席陳振濂,同樣是一種挑戰。
如何挑戰這一個“挑戰”?專注于精與真的美術傳媒,攜手陳振濂,攜手王伯敏……扛著“學術引領拍賣”的大旗,一路過關斬將,繞過了嘉德、保利、西泠等一干大大小小小拍賣公司的耀眼光芒,以一種特立獨行的姿態傲然登場。
三個第一,足以說明一切:首家背靠專業媒體的拍賣公司,依托美術報幾十年積累起來的專業影響力和人脈資源、信息資源,及浙報集團旗下浙江日報、錢江晚報、今日早報、浙商雜志等兄弟媒體強勢支撐,其影響力可放大百倍、千倍;當代藝術家專場書法拍賣,選擇既有市場前景又有公認學術形象的陳振濂做專場,以前從未有過。
有了學術為依托,拍賣就不僅僅是做生意買賣,自然而然又有了風氣引領與責任擔當,有了各種不同的表現方式。可以說,美術傳媒首拍既適應了市場收藏的需要,又兼顧了經濟與學術的做法。
因此,不論是陳振濂,還是藝術史學界泰斗式人物王伯敏,兩位先生一少一長,都是著作等身,又都是學術界屈指可數的權威,且作品的市場接受度極高,再加上中國美術學院國畫系教授張偉平,此3位稱得上是當代藝術的標桿式人物,首次以學術的名義,相聚“美術傳媒”首場拍賣,市場關注度當是前所未有。
策展篇:
將書法拉回火熱的當下
陳振濂的2012,與美術傳媒同行,并一同成長。
2012年6月9—26日,陳振濂先生書法展 “社會責任傳播·閱讀·創造:陳振濂綜合書法群展”在浙江美術館舉行。
以“壬辰記史”和“民生敘事”兩大板塊的幾百件書法創作組群為標志,陳振濂試圖在當代書法創作展覽中引進一種新的書法觀:即書法不僅僅是抄錄唐詩宋詞而無關時事的雅玩,應該恢復它上古時期作為承載時代記錄文獻的人文功能,盡管這樣的傳統已經失傳了上千年。應該把書法從文人自娛自樂的書齋中拉出來,拉向火熱的當下社會生活。直接用藝術來記錄與反映民生訴求,反映時代主題。
在當今書法創作成為一種思想貧乏、內容空洞的書寫技術大比拼的時代,陳振濂用書法記錄歷史,用書法書寫民生,沒有強烈的責任感與使命感是無法做到的。
正如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所言,“一方面政事在身,負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知識分子的使命精神;另一方面又以這種責任精神將書寫的內容從書齋雅玩中脫出,慨然投向眾人之事、政經之事,投向火熱生活、尋常百姓。這種投筆記史的重返和堅守,既是知識分子的一種擔當,又是當代書藝的一份獨創。”
宣傳篇:
民生書法,來自老百姓的聲音
6月個展,全面展示出了陳振濂的創作實力、創新能力和社會影響力,也受到國內各家大媒體均超規格報道。如浙江美術館的大廣告、南山路上的道旗、美術報的連續報道、錢江晚報的活動策劃報道,以及浙江日報、杭州日報、中國書法、書法報、書法導報等等。
其中,通過微博、電子郵件、信函的形式廣集民生樣本的“民生書法30天”活動經過錢江晚報的多次報道后,引起廣大市民的強烈響應。一時間,來自民間、來自杭城大街小巷的民生敘事絡繹不絕,民生樣本多達數百份,其中有對忠孝誠信傳統文明的宣傳,有對幫貧扶困道德精神的推揚,有對生活健康向上的祝愿,有對社會美好事例的提醒等等,許多故事讓人感動落淚……陳振濂評選出了其中較有意義的文章60份,改編成淺近文言并寫成書法作品,從而完成了這份極其珍貴的、前所未有的“民生敘事”的書法系列。
這次活動之后,很多老百姓明白了,“其實書法本來就是書寫,今天書法仍然可以是有品質的日常書寫。”每天所遇到的柴米油鹽、衣食住行、婚喪嫁娶、喜怒哀樂、人間冷暖、民生百態,都可以與書法藝術密不可分水乳交融。書寫時事,一方面可以為后世留下書法在當下的時事記錄與藝術文獻,另一方面也是對傳統文人文化的一種傳承。
“民生敘事”60件作品完成之后,陳振濂秉承文藝為人民服務的延安精神,在杭州天水街道燈芯巷社區,與社區居民共同書寫民生故事,專門現場撰書了一件“民生書法燈芯巷社區實踐活動記”長卷以記其盛。
而即將由浙江美術傳媒拍賣公司舉槌的陳振濂書法公益專場拍賣活動在8月份被美術報制作成特刊并作了深入的系列性報道,更是引起一陣轟動。這一系列的深入報道不僅讓社會對藝術家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同時也讓藝術家在藝術市場有了更廣的覆蓋面。
拍賣篇:
關注學術,風氣引領
關于拍賣,陳振濂一開始是有些猶豫不決的。用陳振濂的話說,他在書齋里浸淫了幾十年,不喜歡湊熱鬧,即使在經濟條件并不寬裕時,也從不參與筆會和外出走穴賣字。陳振濂認為,在拍賣賺錢這方面投入多了,在創作研究教育方面的投入必然就少了。
所幸的是“美術傳媒拍賣”有一個明確的宗旨:“學術引領拍賣”。此言深合陳振濂意。
與預期的一樣,9月下旬,在浙江日報社舉辦的藝術品品鑒會展出了王伯敏、陳振濂、張偉平專場以及其他幾個專場的作品,受到廣大藝術愛好者的極大關注。
展覽結束至今,拍賣公司的咨詢電話不斷,有意購買者也非常多,其中還出現了幾位陳振濂、張偉平、王伯敏、陸抑非等藝術家的鐵桿粉絲,他們或經常電話咨詢拍品情況,或要求提前辦理競拍手續,有種勢在必得的氣勢。有了前期的策劃、展覽、宣傳,美術傳媒首場拍賣已是水到渠成之事。
而更為令人欣喜的是,為規范藝術品市場,美術傳媒將通過無底價拍賣的方式建立起市場權威的當代藝術家價格數據庫。陳振濂則是入此價格數據庫的第一人。
上一頁
下一頁